1、太平杂说作者:潘旭澜连载潘旭澜先生的太平杂说的由来一直有一个心愿:要将潘旭澜先生的太平杂说做成EXE版本电子书,虽然先前做成了PDF版本。因为没有现成的资料,所以我只好自己动手,将全书OCR成TXT,这也就是即将连载全书的由来。哪天连载结束,那也就是EXE版电子书出炉之日。在浩如烟海的有关太平军的史料中,潘先生也许并未发掘出多少新史料,然而面对太平军的诸多史记和专著,潘先生却从崭新的视角提出了崭新的结论-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角度,重新探讨太平天国的奥秘,得出了言之成理的结论,从而引导人们对太平天国这一段历史作出了全新的思考。太平杂说篇幅不长,凡35篇共15万字左右。作者以随笔的形式,围绕太平天国
2、兴亡,博观约取,落笔严谨,时有精辟思想,警策文句,读之常令人驻足思索。具体说来,与以往有关太平天国的出版物相比,潘先生的太平杂说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,以高度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,突破美化太平天国的一系列的传统观念,探寻历史的真相和定位,将史料置于清末的时代背景(包括国内外)下,在对太平军主要领导人物的性格、经历、心理等诸种条件的比较研究中,作出合理的分析与推断,既把有关人事放在历史的天平上来考察,也不忽略从人性和情感天平上来检测,文字简洁洗炼,因而使随笔在理性评述中,又具有艺术感染力。除了军事斗争、政治评价之外,随笔集还涉及到对太平军经济、文化及领导集团的代表人物的性格、心理评述。当然,在我这个
3、南京人眼里,最关注的重点仍是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,领导集团迅速发生蜕变,并迅即酿成的洪杨内讧。我认为,太平杂说的成功之处,正在于对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种种导致失败后果的精彩论述中,以简短明晰而又沉郁老辣的笔调,表达了作者新颖独到的思想。透过作者一篇篇富于辩驳色彩的文字,我们终于看清了当年天京不光是个腐败短命的小朝廷,而且是一个受极端政策控制下的大监狱,充满了神秘意味的大教堂。紧接着,作者以较多篇幅描述了太平军领导集团内各色人等,尤其是剖析洪、杨这样的首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。而且,在描述与剖析中,显然摆脱了昔日的有关农民起义的传统模式的影响,而对这些人物的出身、经历、心理等方面作了精当的透视,
4、从而真正提示了太平军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。在夹叙夹议的笔墨中,太平杂说集中地从天王进城、遥想天京、天堂与坟墓、天堂的妇女、宝座争夺、乱爵胡封等篇短文剖析了造反者,尤其是领导集团先天性缺陷,从而令人心服地找到了太平军失败的内在根由。该书也使我们明白了近代史初期,像太平军这样的农民造反,注定是没有出路的。推翻清的黑暗统治只有孙中山这样的革命党人方能完成。因而可以说,那种以为凡农民造反必是对历史前进的推动,便可能是对历史的错误认识。当电视剧太平天国成为文化热点之时,当我们见到媒体出现许多英雄形象、巾帼英豪之类的颂扬之词之时,人们或者不知道或者故意视而不见,与太平天国同时代的马克思曾经对太平天国作过这样
5、的评价:除了改朝换代以外,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。并严厉地称他们为魔鬼的化身。是的,造反未必皆有理,造反者未必都是英雄。造反行动如果在血与火的战争废墟中建立起来的,只是一个更腐败的神权与君权合一的小朝廷替代另一个腐败的王朝,那么,它对历史究竟是促进还是倒退呢?读了太平杂说,除了增进知识和开拓视野外,觉得还应当学到一些作为学者的人格与文格。前言这本书,收了近年所作的三十五篇谈说太平军的文字,算是给自己几十年阅读、思考的一个问题,画上一个歪歪扭扭的句号。也许与从小就浸泡在国耻国难的死水里有关,早岁就热心于追寻历史。其中,有个迷魂阵叫做太平天国,也就是村夫野老说的长毛反。我能借到的书,从一副正经
6、面孔的历史书到话剧剧本。从通俗读物到野史笔记,都找来读了。入大学以后,读书教书都是文学专业。还是经常挤出时间来读太平天国的史料和当时的论著。读了不少以前见不到的史料,加上社会阅历的增长,使我逐渐接近那段历史的本体,看出点根脉,提出些新的追问。我多次想写点白已的认知和质疑,可是却不能写,没心思写。太平天国确实是个迷魂阵。不止是大量使用隐语、新造词语很是怪异。它特有的天历、官爵、体制匪夷所思,造反究竟是怎么搞起来的?冯云山的造神和早死是怎么回事?洪宣娇是不是很神?是否有洪大全这个人?罗大纲怎么不能得到封爵以至无声无息消失;也不止是最高层内讧谁是主演,韦昌辉、蒙得恩、洪仁发、洪仁达、石达开、陈玉成、
7、李秀成、洪仁玕这些人分别是什么角色;到头来,洪秀全是个什么人,他葫芦里卖的药是要疗治重病赢弱的中国吗?洪家铺子的兴亡给中国提供了什么?为什么他和他的笔杆子总也不能将一个神话编得圆,为什么有许多云遮雾障,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叙述与评说这种让人看得傻了眼,看得不相信自己眼睛的景观。这种让我几十年老是想说上几句却又只在肚里嘀咕。谅必是迷魂阵的魔力。三年多前,我六十好几了,开始清理一下自已的文化杂货堆,首先想到了太平军。当时计划用一年半载,写出十篇八篇短文,快快将想说又能说的说出大约略,就算完事。不料,做起来没那么简单。首先是。以前看过的资料大多记不准了,手边一点资料都没有,查找费时费力且不说,有些竟
8、再也没看到。再则,思想自由与能够发表之同的空间,比期望的要小得多。第三,将可以写成长篇学术论文的内容,用短小的篇幅好读的语言来表达,也就是史学与文学统一、纳须弥于芥子-螺丝壳里做道场,鲁钝如我,比登天还难。第四,写了十来篇,山南海北的报刊陆续发表后。很多相识或不相识的读者,不少报刊出版社的编辑,希望我再写下去;我自己也觉得还有许多题目没做,有一种刹不住的感觉,于是在打算收摊之时,再写了十来篇。不是只有赞同、鼓励,在报刊上热切评说,也有位老先生在我才发表第一篇时就嘲笑我隔行论史。我觉得他所嘲笑的,正是应当倡扬的。就整个学术文化界,尤其是中国的学术文化界而言,我主张要大大提倡跨学科参与-隔行论X。
9、这个X,依学术发展的需要和学人的主体可能而定。也就是说,要隔行不隔山,相邻相近相关的学科,有什么值得论而你又论得出的,尽可以去论。不能论或不想论就短说,杂谈,七嘴八舌。这对激活学术,大有裨益。有些学术领域,如果没有隔行者参与,本行的学人长期受圈内绝对主流观点的塑造、制约、熏染,很难有自由思想和独立认识。即使有,受到种种关系、利害的制约,很可能就欲说还休,胎死腹中。即使写了,圈内也很难让它正式露面。我绝不认为隔行论史就可以信口雌黄。这本书里的每篇文章,每一个见解,都是史实的自然而然的解读和生发。我不作连篇累牍的引用,偶有必要的摘引也不注出处,更不作只有专业人士才看的考证。其实对史料的引用、考辩,
10、都慎之又慎。有些事、有些话,说了又说,一部分是难以避免的互文,一部分是由于写作之初没有明确的计划,现在为各篇独立完整都原样保留。重复之嫌,请读者谅解。写这些文章,并不想批评谁,同谁争论,所以尽力避免提到现当代的人名作品名。因为,不是哪个人、哪部作品的问题。我只希望同更多读者一起,认识洪秀全和太平军的本来面目,思考被随意摆布的历史,看出些迷魂阵的魔力和法术。我知道,比起山呼海啸的宣传。这本由短文结成的小册子,是很孤立而渺小的。可以引以为慰的是,它表明没有在迷魂阵中速失自我。感谢所有关心、帮助过我写作的朋友。感谢所有乐于发表、出版的报刊出版社的诸位编辑。尤其感谢读过一部分篇章或现在愿意读它的男女老
11、少,因为你们愿看。我多年的劳作才有意义。应当正名半个多世纪以来。中国出版的许多关于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的史书和论著,按照当时他们的自称曰太平天国。尤其是1951年,大规模地宣传了这个称号以后,课本、辞书、学刊、会议、遗迹、纪念馆、博物馆,统统遵循这个规范,用太平天国的称号。人们习以为常,似乎无可疑义。我却认为是不准确、不妥当的。太平天国是什么呢?是洪秀全及其太平军自称的国号。蒙上一层宗教色彩,起初是为了诱惑、煽动百姓参加造反。即使如此,也完全没有掩盖它作为国号的本意。攻占南京之后,更是处处以天下唯一超级大国的国号自许了。其实,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,从1851年金田村暴动,到1864年洪秀全自杀、南
12、京失落,总共十几年里,主要活动于南方的几个省。1853年攻进南京之后,除了1855年全军覆没的北进,差不多同时失败的西征,主要活动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等省。即使这些省,也只是控制了一些城镇,选没有全部占领。在这些省里,清朝除了军队之外,政府机构仍然存在。更谈不上推翻清朝皇帝及其中央政府。这个朝廷,已统治中国二百多年,而且受到国际上广泛承认。根本之点还在于,满族由于日益认同汉文化,大量迁居北京和全国各地,进一步与汉族趋向融合,共同与其他民族结合,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。1864年以后,李世贤等率残部活动于福建、广东的一些地方。至1866年初全部被消灭。与太平军赖文光所都会合的捻军,在湖北、
13、河南、安徽、山东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流动作战,于1868年全部失败。这些都只能算是与太平军有关的余波了。洪秀金为首的太平军,十余年里主要的活动,是军事行动及准军事行动。在它所占领的地方,没有建立完整的政治机构。占领南京后才提出的天朝田亩制,并不曾真正实行过。洪仁玕1859年提出的资政新篇,有较多方面的设想,是因为他的突然到来并被倚重才出现的,在太平军中全无思想基础,更无实施可能,握有大权的诸王连看都不看,不过是一纸空文。许多具体制度、组织、条规,如圣库制、供给制、诸匠营、百工衙等,在南京执行了一些时候的夫妻分居、禁止私有财产、取消商业贸易等,都是军事化的办法,不具有政治建设的意义。它没有得到任何
14、一个外国的承认,外国同它的几次接触,属于了解情况。只占据全国少教地方,没有完整行政体系,没有得到全国多数百姓和国际社会承认,当然不能算国家。农民造反在占领了一些地方之后,往往就建立什么国。远的不说,明末的李自成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天,次年在西安就建立什么大顺国,并且设立一套行政机构,不久还打进明朝首都北京。张献忠先在武昌称大西王,后在成都称帝,建立什么大西国。他们从1629年和1630年相继造反。至1645年和1646年相继失败,自始至终也是十几年,与太平军兴亡时间长短基本相当,从来也没有人按照他们自称的国号,去为之写什么大顺国史、大西国史。有关论著也不用他们的国号。为什么太平军就要按他们自
15、称,承认它是太平天国呢?更根本的理由不是类比。而是在于有没有统一或基本上统一全中国,有没有得到全国多数人的承认。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加的十九世纪中叶。还要看是否得到国际上普遍承认。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应当有两个中央政权,局部的占据是不能称之为国家的,更何况太平军在南京建都后一直受清军围攻,最后完全被打败。不能因为清政府的腐败,而否认它是代表全国的中央政权。也不能因为对太平军的偏爱(实际上它的许多方面完全违背社会的文明进步),就称它为国家。总之,太平军造反和在中国几省的军事占领,不成其为国家。无论持何种观点和评价,要为它写历史论著或历史正剧,都应当称之为太平军而不是沿用不正确、不合事实的太平天国。纪念馆
16、、遗址之类,也是如此。比如,要为它写历史书,应当是名为太平军史,叫做太平军兴亡史也可以。各种遗址,比如王府,应当称为太平军某王府。只要放弃不科学的观念,历史书、论著、遗址、翻译中的许多问题,都可以迎刃而解。译名小议外国在太平军造反时,就有好几种介绍性质著作出版。一百多年来。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,数量相当可观。其中,英文最多,也特别有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。就我所知,当时的一些书,大多称之为中国目前的叛乱、中国的造反者、中国的叛乱者。例如,The Chinese and Their Rebellion(中国人及其叛乱)也有称之为革命又用了太平天国译音作书名的,这就是参加过太平军活动的英国人呤唎(A.F.Lindley)的回